一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
1. 避免影响居民生活
夜市若离居民区近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,要兼顾居民生活与夜间经济发展,为夜市划定合理区域,远离居民区,做到“动静分离”,防止夜间经济给周边居民带来噪音污染、光污染、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。
2. 形成合理的商圈、街区分布
像佛山南海区,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、管理规范、各具特色的“夜南海”地标商圈,使夜间经济集聚区、示范点、特色夜市合理分布。打造片区辐射型的夜间经济地标,如持续擦亮千灯湖商圈、听音湖商圈、广佛智城商圈等品牌;推动夜间经济示范点提升服务业态、服务质量、服务内容,扩大辐射范围。同时打造社区辐射型的特色夜市,各镇(街道)因地制宜建设“小而精”的便民特色夜市,结合各类改造建设打造文创园区、美食集聚区、特色文化街区等夜间消费场景。
二、完善配套政策保障
1. 放宽限制措施
适度放宽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、便民特色夜市的夜间摆卖、广告牌匾、停车等限制。例如允许市场主体在红线范围内开展“外摆位”,夜间21:00后将部分集聚区所属道路调整为分时制步行街。
2. 解决停车问题
研究夜间错时停车、临时停车、停车费优惠等措施,支持集聚区和示范点自建自营立体停车场,鼓励企事业单位、商务楼宇的自用停车场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。
三、打造特色经营模式
1. 挖掘特色美食文化
如濮阳充分挖掘各类名优小吃,整合“老字号”美食,在特定月份组织开展“濮阳美食节”等活动;依托消费热点场所打造本土“网红美食”打卡地;依托夜市发展夜间排档亲民特色餐饮街区;依托知名餐饮品牌开展“濮阳名厨”“濮阳名吃”“濮阳名店”评选活动。
2. 丰富娱乐文化内涵
以商业综合体为聚客平台,丰富儿童乐园、健身中心等业态;在大型商场、夜间经济街区、夜市等场所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展演、特色文艺演出、专题文化展览等活动;鼓励体育场馆优化职能,延长开放时间;依托图书馆、市民活动中心、文艺中心等开展形式多样的“夜读”活动等。像佛山南海区提出11个“夜”主题,涵盖“夜宴”餐饮品牌、“夜游”城乡线路、“夜赏”城市节点等多方面内容,从多维度打造特色经营模式。
3.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
各地要挖掘自身文化资源,形成自身特色,不能一味模仿。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深厚的文化禀赋,以盛唐文化为背景,以唐风元素为主线,以体验消费为特征,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“不夜城”。而单纯模仿如“摔碗酒”形式内容雷同时,红火一时后难以持续发展。